English

漫说“双主体”育人模式

1998-12-30 来源:光明日报 李 烈 我有话说

“双主体”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教育观,其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做到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亲密合作、协调互动,就能建构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育人效果。

在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要求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树立新的价值观,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能力结构和心理品质,即培养新的整体素质。概括地说,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新一代国民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具备主体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来公民正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主体教育研究成果表明,主体是意识、有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客观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其运动规律。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活动的主体则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今天的时代里,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须首先具备主体精神。只有具备鲜明的主体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学生。实施双主体育人模式,就是要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发挥教师主体意识与主导作用为前提,着力在学科教学、班级与校内外各项教育活动中全方位地建构学习主体,使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相互合作、协调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

以“爱”育“爱”: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原动力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今天坐在课桌后的学生,将通过教师的培养形成新的素质结构,这其中包括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品质。现代教育更要求我们重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生活、爱他人、爱学习的教育。要做到这点,教师则首先必须具备爱人生、爱事业、爱学生的情感,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培养起学生的爱。

爱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而且小学生又具有可塑性和可教性。以“爱”育“爱”,才是培养学生这种高尚情感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手段。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爱”育”爱”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有主体的人,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

教师的爱是对学生良好心理指向作用的内在源泉,学生又有着自然的向师心理,教师的爱使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这一功能绝不仅仅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深挚的爱。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爱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促使学生情感发展的手段,是情感目标得以落实的保证。

当教师用其对学生的爱得到学生对教师爱的回报的时候,当教师以其对事业、对人生的爱,熏陶、感染、教育了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爱,又使其产生爱学习、爱生活的实际行动。并且转而影响、激发教师加深、升华自身对事业与人生的挚爱与追求的时候,以“爱”育“爱”就进入了完美的境界。

以“会”教“会”:双主体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如上所述,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爱,必然地表现在对教育教学业务的钻研和能力的提高上,也就是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

一般说来,教师的“会”决定着学生的“会”,而教师“会”的程度则决定于教师对学生“会”的内容的认识水平。今天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具有主体意识和能力的人。对学生“会”的要求高了,教师“会”的内涵自然也就高了。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6年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的论述,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每一个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样四项基本任务是终身教育大厦赖以支撑的基础:“终身教育就是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这“四个支柱”论的提出,为未来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近20余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实践表明,使受教育者学会认识,是学校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这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付诸实施。而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则是学校教育较少顾及的。现行教育的这一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明确地把培养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的能力确定为改革宗旨。这表明,对现代人们整体素质的认识已日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根据新的教育任务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会使用双重编码系统,有效地设计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还要善于教育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教育学生既会求知,又会做事,会共同生活,会做人。这样,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包含了更广泛更全面的内涵。

按照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会”不是简单地会传授知识,而是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课程内容掌握仍然是重要的,但课程内容掌握本身不完全是教学目的,而同时成为建构学习主体的手段,教学的目的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背景,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还给学生应有的权利,才有可能实际产生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最佳教学效果;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具有主体性的人,教师千会万会,最根本的“会”就应该是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外部的指导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学生能主动获取,主动建构,主体性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得以不断提高,以“会”教“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校长:学校双主体育人模式的设计者和主导实施者

依据主体教育思想原理,教育管理的主体性表现在管理主体的依据社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组织计划与组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方向性、自主性、创造性上。

所谓方向性,是正确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发展及对人才质量基本需求而制定的总目标;是管理教育教学过程并最终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指导思想。当前,我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成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要求广大学校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促使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学校校长要带领年级、教研组负责人及其他管理者,通过多种形式不断统一广大教师的思想,发挥全体教育者的自觉能动力量。

所谓自主性,是管理主体应当具有的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修正、自我革新的意识与能力。经常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社会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作为一名校长,理应十分清醒、理智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怨不尤,不等不靠,独立自主地而不失时机地提出学校发展的新目标,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决策,持续地将学校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质量水平。

所谓创造性,是管理主体在坚持正确的方向性并发挥主体性的基础上,全面审视形势的需要和各自管理地区与单位的特有条件,开创教育工作独具特色的新局面的意识与能力。这就是说,学校管理者不应满足于身处上一级管理者领导之下的从属地位而仅仅做到令行禁止,而应当高瞻远瞩,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开创进取,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学校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双主体育人模式建构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未来公民。这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前人及外人留给我们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有限的。因此,校长更要发挥个人和领导班子的创造精神,敢于进取,敢于探索,在实验中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近二十年的教师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教师必须对教学规律进行探索,必须走教学改革之路,对现代教育思想学习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成长提高的过程。一个教育集体也应如此,也应有这样一个不断提高教育思想的认识过程。因此,今日之我,作为学校的校长,首先应把抓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改革作为自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任务。其次,要将上述思想、观点落实在实处,抓好全校教育思想、教育改革的计划与组织实施。如经常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人人参与的学校教研组、及个人承担的子课题;校内多种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校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借鉴等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师这个主体行动的自觉性和施教的能力,使双主体育人模式真正得以建立和良性运行。

建立双主体育人模式,应该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所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只有抓住了“爱”与“会”这个双主体育人模式的主旋律,才是抓住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人才这一需要的根本,教师也才真正称得起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一种新形势下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作者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